物理百科

王尚老师微信

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选修3-2

王尚老师微信

2017.08.30 01:43

高中物理选修3-2主要内容

高中物理选修3-2虽然名称上是选修,不过是高考物理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且是高考物理试卷的重点。

高中物理选修选修3-2的电磁感应综合题,是高考物理最为常见的压轴题命题点之一。

电磁感应的主要内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体棒切割E=BLv,楞次定律,自感和互感。具体可看下方高中物理选修3-2的目录。除了电磁感应外,还有两个章节,分别是交流电与传感器。

交流电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交流电的产生,理想变压器工作原理与公式,远距离输电。

传感器是高考非常次要的内容,同学们只需要多看两遍课本,把课本介绍的最基本的传感器工作原理掌握住即可。

高中物理选修3-2

高中物理选修3-2教学时间

在这里王尚特别强调下高中物理选修3-2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物理选修3-1加高中物理选修3-2的电磁感应这一章。

具体教学进度,主要还是考虑春节对寒假的影响,因此上述教学安排未必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春节较晚,则可能增加交流电部分内容。如果春节较早,则只讲选修3-1的内容。

高中阶段的教学进度都是由各所高中根据自己教学情况制定的,因此教学进度的差异较大。

高中物理选修3-2电磁感应难在综合

高中物理选修3-2《电磁感应》部分难在综合。如果说高中物理哪部分命题最综合,无疑是《电磁感应》。

这是因为电磁感应是电学与磁学的结合,且涉及到众多牛顿动力学与能量、动量的考点。

在这里,我们仅仅以2道高考物理题为案例,进行说明。

2007年北京市高考理综试卷物理部分第24题,是围绕电磁感应展开的考题,其考点有: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阻率公式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焦耳定律;电功率;

2008年上海市高考物理第24题,考点有:

牛顿运动定律串并联电路分析;等效电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能量守恒;安培力推导;

不难看出,电磁感应的难点在于柔和力学、电学、磁学内容。

高中物理选修3-2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应该有所侧重。高中物理选修3-2在学习方法上,我们提这几点建议:1.重视复习;2.紧跟老师;3.重视错题;4.多去翻看做过的题;下面我们来逐项分析

1.重视复习

考虑到电磁感应部分内容综合,经常融入力学、电学、磁学等考点;如果同学们在这些内容上有所淡忘,必须翻看原来的课本和笔记,多去复习。这是必须的,决不能逃避。

2.紧跟老师

前文已经论述,高中物理选修3-2在教学节奏上很紧凑,教学内容多且难,时间短。要想把这部分学好,同学们必须紧跟课堂老师讲解。有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课下去看;而不能因小失大,因为一个小细节没有听懂,就不听课了。

3.重视错题

通过错题来吸取考试教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知识点,是学习的一个捷径。错题的科学分析与消化环节,高中生普遍重视不足。翻看一遍错题本,当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同时,也能发现近期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来。

错题本的翻看要与课本的温习结合。比如,一道典型的电磁感应题这次考试做错了王尚老师建议你可以在这道题的边上记录:电磁感应知识点见高中教材的XX页;当然,在课本上电磁感应这部分也记上这里我错了一道题,在物理错题本的第XX页。这样即便需要翻看课本对应的知识点,再温习下也非常省时间。

4.多去翻看做过的题

题目综合难度大,彻底吸收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因此,即便是做过的题,老师讲过的题,课后要多翻看几遍。

王尚曾做过实验,就是再次考试上周考过的卷子,班级里面仍有学生考试分数很差。这套卷子所有的题都讲过的,课堂是能跟上我的讲解,可这并不代表你学会了,学透了。

可惜的是,很多同学课后不去温习,再次考试,还是考原封不同的卷子,一个数都没改,很多学生还是考不好。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目录

第四章 电磁感应

1 划时代的发现

2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 楞次定律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6 互感和自感

7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 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4 变压器

5 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 传感器

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2 传感器的应用

3 实验:传感器的应用

附录: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

高中物理选修3-2公式大全

电磁感应公式汇总

交流电公式汇总

原创作者:王尚,小安,审核:苏阳。

王尚老师微信

扫图关注王尚微信公众号teacherws,可免费获取价值98元视频资料:《物理重难点80讲》。

本文发表于2017年08月30日;标签归档: ;本站文章拒绝任何形式转载,否则法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