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2 06:37
什么是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该元素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从统计意义上讲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内,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数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
“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当原子数量“巨大”时,在T时间内将会有50%的原子发生衰变。
从数量上讲就是有“一半的原子”发生衰变。在下一个T时间内,剩下未衰变的原子又会有50%发生衰变,以此类推。但当原子的个数不再“巨大”时,例如只剩下20个原子还未衰变时,那么“50%的概率”将不再有意义。这时,经过T时间后。发生衰变的原子个数不一定是10个(20×50%)。
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从半衰期的定义出发,结合等比数列概念,我们知道,经历N个半衰期后,剩余的质量为:
m=M(1/2)^(t/T)
其中M为反应前原子核质量,m为反应后原子核质量,t为反应时间,T为半衰期。显然,N=t/T;
半衰期解题须知
我们首先来复习解释几个关于半衰期的概念,便于大家理解半衰期。
(1)半衰期的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该元素的半衰期。
(2)半衰期的意义: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
(3)半衰期的决定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王尚注解:这里最容易出题)
对半衰期的理解:大家要搞清半衰期的上述分析,避免如下错误认识,也就正确地理解了半衰期的真正含义。
第一种对半衰期错误认识是: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全部衰变完。(应该剩余1/4)
第二种对半衰期错误认识是:若有4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将衰变2个。事实上,N0个某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后剩下的这种核的个数为N0/2;而对于少量的核(比如10个),是无法确定其衰变半数所需要的时间的。
药物半衰期与给药间隔
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扫图关注王尚微信公众号teacherws,可免费获取价值98元视频资料:《物理重难点80讲》。
本文发表于2017年10月22日;标签归档: 高中物理选修3-5;本站文章拒绝任何形式转载,否则法庭见。